Wednesday, May 29, 2013

2013.05 - 財富更新

五月份投資活動如下:-

2013.05.07:- 00005.HK - 一直都以股代息,今日收到 61 股
2013.05.08:- 01288.HK - 按計劃在 3.85 時把手上的所有持股 (2000 股) 全部賣掉

手上的 02628 及 00066 還沒沽出,正尋找機會中‥原本 00066 是可以沽出的,但花旗個網上平台唔俾沽碎股…搞到要打電話…卻有困難…

5 月份的最新組合佔比:-

00005:-    54.09%
00066:-      3.19%
00939:-    16.09%
01398:-      9.75%
02318:-      8.13%
02628:-      7.50%
03988:-      1.25%

Thursday, May 16, 2013

減少買書、買報紙、買雜誌、買漫畫

正如我之前所講,我正尋求一齊可行的方法來減少不必要的支出,其中一項就是減少買書、買報紙及買雜誌。

我發覺我過去並沒有好好利用香港政府的資源 - 圖書館 - 其實圖書館有好多書可以借,仲可以借 8 本,每本可以續借 5 次。當然,如果你係睇唔晒的,你唔應該借咁多本書係屋企,因為有其他人可能等緊本書的,好好利用唔代表浪費資源。

以前,我見到在雜誌上、報紙上或網絡上介紹的書本,我都會急不及待的去買回來看。現在,我會先到公共圖書館,把書本借回來看看。後來發現,其實並不是每本書都值得去買,有的內容跟想像中的有很大分別,並沒有介紹中所寫得那麼好,有的還不錯,值得去花時間把有價值的內容抄下來,但肯定的是我並不會重看。如果你發現有些書本,你希望直接把你閱讀後的個人見解寫進去,傳閱給其他人,或未來會重看,那肯定是到書店買一本比較好。還有一個情況讓我去書店直接買的,就是一些比較重口味的書籍,例如 - 我有一本研究日本 AV 文化的書、或有關媛交女子的自傳等,這些書都並不能在圖書館內找到的。
報紙方面,很簡單,上網看便可以,現在很多的報紙都提供網上版,雖然並不是每一條新聞都能在網上看到,但重點新聞肯定是有的!!

雜誌及漫畫方面,雜誌我主要是買財經、管理及娛樂雜誌,漫畫則包括港漫同日漫,好彩而家的網上免費資源有很多 ,很容易便找到。

這樣算一算,我每月最少能夠減少約 {$800} 支出,數目雖少,但如果能夠變成一個習慣便已經是成功了。

我希望,透過多使用政府提供的公共資源,網上的免費資源,能有效的減少個人支出。把這些支出儲下來,助我成為金銀甲蟲的其中一份子!!

{19.05.2013 - 補充‥}
有關向圖書館借書,最緊要的是記緊還書…否則   (; ̄Д ̄) 支出將會比買書時更多!!

Friday, May 10, 2013

百年金價 - 政府與市場的角力

提供有關黃金的歷史,很少有的文章!!

金本位的興起

將黃金納入資產必須了解,根據金市合約買賣制定的金價未必擁有絕對權威。金價最終仍然是以實金需求為依歸,金價的歷史走勢是最佳證明。

在人類組織國家,成立政府前,黃金經已相當長時間擔當貨幣角色,那時並無金價,只有黃金與其他商品的對換率,黃金就是貨幣,不存在黃金值多少錢的問題,正如今日我們不會問美元值多少錢?

不過,採金花費許多時間及勞力。大部份政府會發行法幣(Fiat Money),彌補公共開支。一國之內,往往並存兩種貨幣──黃金與法幣,兩者的兌換價就是所謂的「金價」。

法幣不一定以紙張形式出現,未有紙張前,古人經已利用蘊藏量較黃金豐富,採挖較易的金屬鑄幣,例如白銀、黃銅等。公元212年,羅馬帝國的安東尼尼安錢幣(Antoninus),就以20:1的紅銅與白銀鑄造。

為了得到廣泛的認受,及加強法幣價值,很多政府會透過立法,或設立官方黃金儲備等方式,使法幣與黃金產生某種聯繫。例如羅馬帝國曾規定1個重6.5克的金幣等同25個安東尼尼安錢幣。出現於十六世紀的金本位(Gold Standard )正是這種產物,最早可追溯至英國。

1694年,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首度發行英鎊紙幣(Pound),與基尼金幣(Guinea)、先令銀幣(Shilling)並行流通。1717年,英國立法規定,每個基尼金幣(8.4克)約等同3英鎊17先令──紙幣與黃金的匯率被固定,1816年再通過《金本位制度法案》( Gold Standard Act),以法律規定英鎊與黃金掛勾,每發行1英鎊,以1/4安士黃金抵押,人民可自由將英鎊兌成黃金。

除英國外,許多國家亦實行這種制度。美國是其中之一,1792年通過《鑄幣法案》(1792 Coinage Act),規定每1美元紙幣必須以1/20安士黃金儲備支持。美國人可以拿1安士金塊到各地的美國鑄造局(United States Mint),鑄成20美元面值的金幣,當作紙幣一樣使用,在很長時間內,每安士金價恆常保持約20美元。

金本位的崩潰

這種以黃金作為法幣基礎的做法,雖然可以加強法幣的認受性及價值,但當政府想增加開支,發行更多法幣,就必須增加黃金儲備。

問題是黃金並非垂手可得,所以回顧近二千年人類歷史,法幣與黃金的聯繫難免變動,甚至脫勾──因為法幣發行量遠超黃金儲備,政府惟有降低法幣含金量,或讓金價自由浮動。

公元240年開始,羅馬帝國為了應付支出,大量鑄造帝國錢幣──Denarius,降低其含銀量(見上圖),大約經過二三十年,到了加列努斯(Gallienus)或奧勒利安(Aurelian)統治時期,政府就放棄帝國錢幣與金幣的固定匯率(1),金價根據重量自由浮動,隨即踏入長期升軌。從公元301年,每磅黃金約值5萬個帝國錢幣,升至公元450年的50萬個,升幅約10倍。(2)

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美國分裂,無論是北方政權──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抑或南方政權──美利堅聯盟國(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為了應付軍費,亦先後放棄金本位。四年內戰期間,南北金價同告上升,隨著南方戰敗,金價對聯盟國美元(Confederate Treasury Note)(見上圖),上升1200倍。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期間,為籌措軍費,部份國家大量發行沒有黃金抵押的紙幣,又用黃金向美國購買物資,黃金儲備大量流失。加上戰爭破壞生產力,出口萎縮,政府收入減少,只好再增發紙幣,1928年,英國就通過了《貨幣與銀行券法案》(Currency and Bank Notes Act 1928),發行2.6億沒有黃金抵押的英鎊。

到了1930年代,美國出現經濟大蕭條,全球陷入經濟衰退及銀行倒閉潮,恐慌迅速漫延,人民擔心政府會降低法幣含金量,籍貨幣貶值維持政府支出,大規模擠提黃金,甚至連部份政府,如法國及荷蘭,亦加入擠提行列。

結果,在沒有足夠儲備下,1931年9月21日,英國宣佈終止英鎊兌換黃金,取消金本位,倫敦金價自由浮動。直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倫敦金市被迫關閉時,以英鎊計算的金價足足升了1倍,至每安士8鎊1先令。如果當年沒有改持黃金,繼續堅持Cash is King,財富將蒸發一半。

官方黃金價格

法幣貶值,金價上揚,意味著政府的權力受到挑戰,因為發行法幣自古是政府的專利權力,是財力來源的依據。

從歷史所見,每當人民沽售法幣,換入黃金保值,政府很多時會推出強制措施,例如終止法幣與黃金兌換、禁止黃金進出口、禁止用黃金做交易,甚至立法規定人民以官價出售黃金予政府,逼使人民接受法幣的價值。

美國則採取較嚴厲的措施,1933年羅斯福總統(Franklin Roosevelt)簽署法令,停止銀行兌換黃金,發佈黃金法令(Confiscation of Gold),要求美國人以每安士20.67美元上繳黃金,藏有政府規定數量的黃金屬刑事。只容許外國政府向美國兌換黃金。其後又限制黃金自由買賣及進出口,買賣必須取得牌照,並按每安士35美元的官價交易。

為了維持官價,1945年,更號召全球44個國家,於佈雷頓森林的蒙特華盛頓酒店(Mount Washington Hotel)達成協議,承諾政府之間可以每安士35美元官價兌換黃金,但不接受私人兌換,各國跟隨美國,立法限制黃金買賣及進出口,形成歷史上著名的佈雷頓森林體系(Bretton Woods System)。協議影響下,倫敦金市繼續關閉,沒因大戰結束而復市。

市場力量反彈

官方對金價的操控,及限制黃金買賣,表面有效,許多分析金價走勢的文章亦會跟隨官方數據。但這並不一定能反映市場實況,因為存世黃金中有70%散落於全球人民手中,各國政府儲備總和佔不過30%,且各國政府存在不少利益衝突,一國操控金價,不代表別國一定跟隨。

其次,人類購買黃金的傳統根深柢固,回顧近100年歷史,就算英美等國作出諸多限制,如禁止私人買賣、關閉金市、立法規管金價等行動,亦不能全面控制金市,市場每每發展出另類運作模式。

香港就是個經典例子。1948年──佈雷頓森林體系通過第三年,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亦頒佈了《主要防衛財政條例》,禁止黃金自由買賣、進出口等,金市關閉。

不過,黃金是種特殊金屬,物理穩定,易於切割及重複煉鑄,政府難以完全禁絕有黃金成份的金屬買賣。法例實施後,香港金商就煉鑄含金量94.5%的黃金,在不違法規下繼續買賣(3)。這時的香港金市稱為「K金市場」,黃金停止進口,舊有供應鏈中斷,推動香港金價高於佈雷頓森林體系協議的35美元。

令買賣更禁之不絕的是,不少國家沒有加入佈雷頓森林體系,葡萄牙是其一。作為其殖民地的澳門,金市如常運作,黃金自由進出,形成一個地區性自由市場。眼見香港金價走高,不少人加入偷運黃金行列──從國際市場買入黃金,轉運到澳門,改鑄成合乎香港要求的94.5%成色,再偷運入港,以高價出售圖利。

根據《霍英東全傳》,「澳門的黃金走私很嚴重,在美國,黃金一安士約100港元,但在香港卻炒到幾百元一安士……大量黃金湧進澳門,再由澳門走私到香港,故澳門每年的黃金買賣有幾千萬的生意。」(4)

1949年8月,美國《生活》雜誌(Life)亦記載了當年澳門金市及走私黃金的盛況──澳門金價每安士大約50美元……澳門大豐銀行經常逼滿買金的人。每月有50萬安士流入澳門,熔化重鑄,往來港澳間走私黃金的舢舨則絡繹不絕。(5)

不一致的金價

在美國,政府對金價的控制亦非無遠弗界,市場力量令金價出現了分歧。由於其他地區的金價較高,吸引美國人以高於官價收購黃金,再偷運出國圖利,根據《匹茲堡新聞》(The Pittsburgh Press)報導,1950年代初,在黑市,金價每安士大約處於55美元,比官價高出57%。(6)

澳洲《雪梨早報》(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亦有報導──在紐約,黃金原本只可以在有牌金商及珠寶商之間買賣,價格定在35美元,但有些珠寶商不理規定,以溢價出售黃金。「好幾人」經常參與這類活動,視作一種投資。這些黃金被轉售到歐洲、亞洲或拉丁美洲時,價格比美國黑市高出最少兩倍,多數是100美元或更多。(7)

從1948年中至1950年尾,世界金市出現了兩種差距巨大的價格。面對自由市場挑戰,美國政府曾全方位打擊黃金走私,包括拘捕黃金走私商販。1950年尾,就有一名澳洲人及美國人因偷運150磅黃金,於機場被美國警方拘捕(8)。

為了不讓金價自由浮動,1954年,英國准許倫敦金市復市,接受外國私人入市,但就伙拍七個歐美國家,成立倫敦黃金互助基金(London Gold Pool),定期以每安士35美元向市場沽金,維持官價。

復市頭十年,金價每安士大約保持34-35美元,但倫敦黃金互助基金成員的黃金儲備亦隨之流失,尤其是美國,根據紀綠,從1950年的20279噸,到1963年只剩下13860噸,損失6400多噸黃金。

到了1964年,越戰爆發,國際政局勢動盪,全球爆發搶金潮,金價再度熾熱,倫敦黃金互助基金捍衛黃金官價的行動以失敗告終。1968年3月15日,香港金價搶高至每兩340港元以上,歐洲金市搶高每安士50美元。香港財政司郭偉伯( John James Cowperthwaite)接受訪問時形容「黃金買賣有點似馬場之投注」(9)。即使美國急運40噸黃金往巴黎及倫敦沽售,亦沒法維持官價,因為僅30分鐘內,巴黎金市就賣出超過45噸黃金,是平時交易量的65倍。(10)

英國惟有於1968年3月16日再度關閉倫敦金市。並在西德建議下,召開央行緊急會議,決定不再向市場沽金,兩星期後復市,任由金價自由浮動,只維持政府間以官價兌換黃金。這種做法等同容許兩個金價同時並存,一個是官價,一個是市場價,史稱黃金雙價制(Two-tier Gold System)。

不過,雙價制只撐了3年光景。眼見美國深陷越戰泥沼,財赤愈來愈大,其他國家不斷向美國兌換黃金,1969至1971年,約1469噸黃金被提走,儲備跌至大約9000噸,比1957年減少一半有多,為免黃金流失殆盡,失去最後財政堡壘。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遜(Richard Mibous Nixon)宣布關閉黃金兌換窗口,終結美元與黃金的所有聯繫,金價全面自由浮動,一直延續至今天。

百年金價啓示

金價的歷史變動有許多啟示!首先,在資產分配上,黃金的價值無庸置疑。質疑黃金價值的人經常為此與金甲蟲爭論,所持論點不外乎是「十年黃金變爛銅」(金價由1980跌至1999年),又或者如股神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所說,黃金沒有生產力,不會產生收益。

爭論的意義不大,無論黃金價值如何?我們看到的事實是,千百年來,人類都持有黃金,古羅馬人如是,現代人亦一樣,無論他們是否深明黃金的貨幣價值──這就是市場!掌握市場起伏的規律、影響等等,從而恰當分配資產,保護自已財富,或為財富增值,比爭論更有價值。

其次,投資金市合約買賣,存有一定風險,當實物黃金發生擠提時,金市可能關閉,過去一世紀最少發生過兩次,最長達15年。倫敦金市關閉期間,歐洲主要金市亦告停業。此時,除了實金,合約或一切跟隨金市價格上落的金融產品,可以一夜間失去價值。

最後必須留意──金價未必有統一標準。1968年,倫敦金市關閉期間,巴黎金市就反其道而行,繼續運作,並比關閉前的倫敦金價高出28%,至每安士45美元(11)。香港金價亦一樣,一日間叫高30%,至最高每兩328港元(12)。

近年亦看到這種情況,2013年4月中,國際金價暴跌,每安士從1550跌至1350美元,全球出現搶金潮,中國大陸尤其熾熱,到4月26日,上海黃金交易所的現貨金價竟比國際高出3%(13),吸引大陸旅客到香港搶購相對較便宜的金飾,如果差距進一步拉闊,或者香港實金買賣不跟隨倫敦及紐約金市訂價,改而效法上海,那所謂的「國際金價」對實金投資者亦會失去參考價值。

黃金有限,市場力量卻難以估計?國際標準金價能否維持,很視乎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將法幣換成實金?就算政府設立多少限制,如果市場出現實金擠提,負責制定金價的金市又沒有足夠儲備,其制訂的金價可能與實金脫節。

(1) 《金錢的歷史》頁77 / 作者:大英博物館 / 博雅書屋
(2) G.A.J. Hodgett, 1972. A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 Methuen, London, P. 38
(3) 2010年11月17日《文匯報》:金銀業貿易場成立100周年專輯。
(4) 《霍英東全傳》第17章 / 作者:冷夏 / 中國戲劇出版社
(5) 《Life》P.19,《Macao:A dreamy old colony whose smugglers ply the china coast flourishes as richest traffic centre of world trade》(8 August, 1949)
(6) 1950年5月23日《The Pittsburgh Press》頁22。
(7) 1950年11月24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New York is H.Q. of Gold Smuggling
(8) 1950年11月22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Rose Bay Man Held In U.S.A. For Big Gold-smuggling Plot
(9) 1968年3月15日《華僑日報》第二張第一頁。
(10) 1968年3月15日《華僑日報》第一張第一頁。
(11) 1968年3月19日《華僑日報》第二張第一頁。
(12) 1968年3月19日《華僑日報》第六張第一頁。
(13) 2013年4月26日《廣州日報》AIII2版。

Thursday, May 9, 2013

學者:美元指數才是金價漲跌幕後推手

文章來源: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30508/KH7UIJ5XYHOUN.shtml?c=detail

◎田立(哈爾濱商業大學金融學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長)

    中國大媽戰勝華爾街投行?這怎麼聽都像是荒誕的笑話,可就是這樣的笑話確實發生了。中國大媽到底有沒有戰勝華爾街投行呢?我覺得,此事必有蹊蹺。

    首先,國際黃金價格自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以來就不再是一個供求均衡的函數了,從一個長期均衡來看,黃金價格一直是美元指數的函數,而且是一種負相關關係, 也就是說,美元漲了金價就跌;這個道理幾年前還不易被接受,但現在情況好了很多,越來越多的人明白資產定價不同於商品定價,不是需求或供給能左右得了,比 較典型的就是房價了,企圖通過供求的變化來影響房價幾乎從來就沒見效過。黃金也是一樣,它不是商品,或者說不主要是商品,而是資產。因此,僅以中國大媽狂 掃就斷定金價是中國大媽推上去的,顯然在邏輯上是站不住腳的。

    黃金除了資產屬性外,還有一個特點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就是它與美元的關係。很多人認為,自從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美元與黃金就沒有關係了。這顯然 沒有弄清當今世界主導貨幣發行機制。實際上,美元之所以能在佈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依然「統治」國際貨幣體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與石油和黃金價格的 「掛鉤」。因此有人說,當今世界貨幣體系實際上是石油和黃金的雙本位體系,這是對的。從長期以來國際原油價格以及黃金價格與美元之間的對沖關係來看,這種 說法是成立的。

    既然黃金成了美元的本位體和對沖資產,因而黃金價格的根本走勢是與美元相反的,從金價暴跌這幾天的原油價格、黃金價格和美元指數之間的關係可以很清楚地看 到這一點。因此,金價的漲跌與中國大媽無關,背後的推手是美元指數。還有一個與中國大媽有關的話題卻是不能不提的,這就是當前的狂掃會不會是非理性的呢? 有人認為,狂掃只能是暫時的,從長期看金價的決定權還要回到華爾街投行的手中,到那時,中國大媽們的投資很可能要付諸東流了。

    如果說前面那個話題我不站在中國大媽一邊的話,那麼這一次我可要堅決支持中國大媽了。正如前面所說,既然金價是美元指數的函數,那麼,從長期均衡來看即便 是神通廣大的華爾街投行也不可能為所欲為,也必須遵從這個規律。因此,現在投資黃金究竟是虧是盈那就要看美元的長期走勢了。

    儘管美元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一直處於主導地位,但這種地位的長期趨勢是不穩定的,尤其是在低碳經濟和新能源的雙重衝擊下,美元能否穩定住當前地位的關鍵在於它能否迅速地將碳排放權置於其本位體的位置,否則,美元的主導作用將大幅度削減。

    即便是美元能夠像以前與石油掛鉤那樣與碳排放權掛鉤,美元的主導地位得以穩固,美元指數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打壓,因為當碳排放權成為美元的本位體後,美元 的發行權就不會像現在這樣由美國一家說了算了,而是由結餘碳排放權的數量來決定。這樣來看,美元指數長期是要走低的,如果美元與金價的函數關係依然保持的 話,金價可不是要長期走高嗎?

    金價走高並不等同於投資黃金一定大賺,問題是現在投資黃金的目的是什麼。中國大媽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典型的集中體,她們投資黃金最主要的動機有兩個:一是保值,二是傳於兒孫。而這兩個目標其實是一個,就是保值。只要人民幣兌美元處於升值通道中,只要美元與金價緊密相關,這個目標的實現幾乎是理所當然的。從這 個意義上講,在此番黃金投資中,沒有誰能夠戰勝中國大媽。

Monday, May 6, 2013

合適的股票買賣平台

買賣股票除左要搵間佣金平、年費/倉費平,手續費 (例如:代收息的費用)  平之外,仲要記住搵間可以俾你透過網上平台買賣 {碎股} 的先得。

我用過幾間銀行的證卷服務,例如:- 匯豐銀行永隆銀行中銀香港花旗銀行

我用匯豐銀行的原因是因為她是出糧戶口,每個月一出糧便可以買股票,不用特別把資金轉出轉入,很方便,但費用卻貴得可怕…我係佢的股東都感到沮喪。而中銀香港則是用來月供股票的,一來在中銀月供股票可以不用給存倉費,二來可以使用中銀信用卡找數,月股票股的同時也可以賺取積分,而且收取股息也不用給手續費。用永隆銀行係因某些原因需要把這個戶口的股票特別區分出來,不能搞亂,永隆銀行要收取存倉費,收息時也要給手續費的。而花旗,是因為她不收取任何存倉費,收息也都不用給手續費,而且早些日子花旗說到存入股票也不收取任何費用,所以便把所有在匯豐銀行的股票及手上的實物股票都存到花旗內。

在我而言,網上平台可以沽出碎股是一件很普通的功能,原來…不是的!!在我把所有股票存入花旗時,她的分行員工並沒有告訴我花旗的網上證券平台是不支援沽出碎股 (在後來的客戶經驗中,我甚至懷疑花旗的員工本身是不知道自己銀行的網上證券平台是不能沽出碎股的!!),我在存入實物股票時有些便是碎股來的。近來,我正調整投資組合,在我想沽出手上的股票時 (含碎股),卻發現不能下達指令,打電話到證券部的熱線時,才知道碎股是必須要透過電話才能沽出的…shit!!這很麻煩,早幾年有很多公司都供股,而我每隻都有參與,使得我手上的股票全都有碎股…這教我一個上班族如何是好…你要知道你下的盤並不一定能夠執行,如果不成功,你便要再下盤…每次要賣股票時都要行開打電話…唉…